路寨传统建筑群 - 画册
路寨村大部分居民属于一个越姓家族,这个家族为避战乱自古越国钱塘江流域迁入,入黔后从国姓越,近几十年部分人家年青人又改从祖姓钱。越家迄今已有两千余户,分布在十多个村庄,主要有路寨、龙井、佳林、平阳等村,在佳林村立有宗祠。
以下缩略图可点击打开详图
畜圈
濒临松柏山水库
以前的门槛
柿
野鸡翅
苗族老人。路寨有20多户苗族村民
点击可打开高清详图
点击可打开高清详图
点击可打开高清详图
点击可打开高清详图
点击可打开高清详图
全景图
转载:
越氏宗祠立寨而建,已有四百年历史
贵安新区马场镇佳林村有一处远近闻名的古建筑——越氏宗祠。每当祭祀的时候,周边的越氏后人都会到这里祭拜。
近日,记者走进已有400多年历史的越氏宗祠,探访越姓家族的历史渊源。
越氏宗祠。
立寨而建 已有四百年历史
记者驱车驶离宽阔的黔中大道,拐进一条进村小路,不到10分钟就到了马场镇佳林村。
越氏宗祠就在距离村口不远的较高地势处,视野开阔、风景独好。宗祠的四周用围墙围着,绿树环绕。要不是大门用一道铁门锁着,很难发现这里竟有一处宗祠。
走进大门,先看到的是一栋两层的佳林小学教学楼,里面已经没有学生。与学校相对的就是越氏宗祠,一道红色的木门上方写着“越氏宗祠”四个字,两边还有一幅对联。推门而入,是一个院子,一株古老的桂花树枝丫将整个宗祠掩映其中。
这是在贵安新区少见的老式建筑,也是村中唯一的瓦房。
穿过院子,走上台阶,跨过高高的门坎,才算是进到越氏宗祠里面。虽然多处有新修复过的痕迹,但木廊、石墩、木柱保存完好。
这是一个传统的四合院形式的建筑,采用的是抬梁式建筑风格,属北方做法。而穿墙是穿斗式的做法,是当地的建筑风格,属南北建筑方式融合体。
在厅外的回廊上,顶部有卷棚,这是江南一带的做法,一般在大的寺庙建筑上才有,整个宗祠有不少江南的痕迹。
殿堂大厅的中间有四根柱子,柱子用石墩做底,石柱呈八面形,寓意八宝吉祥。每一面都有不同的图案,有莲花、四君子等。几百年过去了,画纹依然清晰可见。
房檐处还有不少木雕的人物画,有挑水、犁地等农耕画面。
整个建筑保存完好。目光所及之处,无不透着浓厚的家族气息,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这个宗祠以及这个村子的过往。
“越氏宗祠是我们的先祖来这个地方立寨时建立的,寨子有多少年,宗祠就有多久的历史。”村民越训明说。
越训明告诉记者,越氏宗祠大约是在明末清初越家人来这里立寨时所建的,距今大约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据介绍,以前越氏宗祠是四合院形式的,主厅两旁还有东西两个厢房,后来村中建小学,将厢房拆掉,建成了佳林小学,现在只剩下这间主厅。
在回廊的一侧有一块立于清同治年间的石碑,碑上的文字还清晰可见。
越钱同姓 几百年前都是江南人
说起越氏宗祠,就不得不说越姓了。佳林村与邻村的平阳一样,都是新区少有的汉族比少数民族多的村寨,该村70%以上村民都是姓越。
据说越姓最早的本姓是钱,祖籍在今天的浙江西湖一带。
越训明告诉记者,关于钱越两姓的渊源,还得从吴越国讲起。据说在元末明初时,他们的先祖生活在浙江一带的吴越国,都姓钱,是钱缪的后人。后来钱氏后人在元朝时入朝为官,为了避祸,就改姓越。先祖们一路从浙江逃乱到江苏,又从江苏到湖南,再从湖南进入贵州,因此越姓与钱姓是同宗同祖。
后来钱姓后人就陆陆续续从江浙一带西迁进入贵州,开始是在黔东南州黄平县,大约在明朝后期有些迁到贵阳。
越家祖上在贵阳居住了约230多年,主要集中在甲秀楼和八鸽岩一带。据说那时在贵阳的越氏人众多,人丁兴旺,在越姓很多老年人中还流传着“贵阳越家半个城”的说法,后来才迁到今天的贵安新区一带。
佳林村这一支的越姓老祖公名叫钱清公。据族谱记载称当时先祖是从浙江迁往江苏镇江,再迁到湖南洪江,在湖南洪江去世。他的儿子继续往西来到贵州,先是在黄平,后来才来到贵阳一带。
明末清初,越家人都在明朝做官,越其杰就是其中一位。明朝灭亡后,越其杰从南京回到贵阳。当时他的一个外侄有一支军队,称为南明军,二人便联合起来抗清。反清复明兵败后,越其杰带着当时在贵阳的越姓后人隐姓埋名,逃乱到贵阳周边,也就是今天的贵安新区一带。
越氏主要集中在党武龙井村、马场镇鱼雅村以及惠水高寨。新区的越姓与佳林村越姓同宗,每当祭祀的时候,周边的越氏后人都会集中到佳林村越氏宗祠祭拜。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在贵阳的越氏后人反而比较分散。
据统计,目前在贵州的越姓不到2000户,并不是大姓。
记者在越氏宗祠大厅内看到,大厅里挂着一幅画像,两边有一副对联写着“钱越一封天地老,春秋二祭日月长”。
越训明说,这副画像就是钱缪的画像,这和在杭州西湖边钱王庙里的画像和对联都是一样的。因此,在越家人看来,这和自己的祖籍在江南有很大的联系。
修复宗祠 自发保护家族文化
越训明告诉记者,在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后,宗祠有些地方风化,出现了破损,去年村里进行了修复。修复过程中,基本都保持原貌未动,这也是自宗祠修建以来第三次修复,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好这栋老房子,保存好越姓的文化历史。
宗祠门口的桂花树,是修建寺庙时栽种的,已有400多年树龄。原本有两株,后来其中一株被破坏掉,如今这株桂花成了村里的“宝贝树",村民用石砌护栏将其保护起来了。
“每年桂花开的时节,香气四溢,周围两公里以内都是香的。”越训明说。
佳林村历史文化悠久,除了汉族,还有苗族,村中的苗族芦笙夫妻舞是佳林村独有的一种苗族原生态舞蹈。该舞蹈以内容朴素感人、形式感强、层次清晰、舞蹈语汇朴素浪漫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一支奇葩,享誉省内外,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
近年来,佳林村紧紧依托贵安新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建筑业劳务输出等,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后发优势明显。
“我们想把宗祠进行升级打造,申请文化保护,让家族文化得到更好保存。”佳林村村主任越训忠说,越氏宗祠已经不再简单的是一姓一祠祭祖的地方,更多的是一个村寨发展的依据,是展示宗族、村规、民族历史的一方天地,是影响教育后人的地方,是一个村寨的文化源地。
虽然村里之前对宗祠做了简单的修复,但效果并不好,村里希望争取专项保护,将整栋建筑进行整体提升,让古建筑得到更好的、更妥善的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