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图文集——村庄——安顺的村屯——鲍家屯画册

 

鲍家屯的清明会 - 画册

2025.04.04

鲍家屯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是一个屯堡人的城寨,居住着迁自徽州歙县的明军军屯鲍氏族群,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每年清明,鲍氏家族会在家族陵园举办清明祭典,是贵州最为盛大的家族祭典之一。

以下缩略图可点击打开大图


祭拜始迁祖公

     

厨房

     

屯堡装

     

来自各方参加祭祀的族人

     

     

鲍屯三家作坊的豆腐

鲍屯辈分最高的老人之一

献升学鸡或子孙鸡

他们来自贵阳羊昌

     

     

     

     

他们来自广顺

     

     

     

织腰带

     

祭拜始迁祖公戎装神位

   

祭拜始迁祖母

     

祭拜始迁祖公墓

     

     

化祭文

     


2024年的清明会


欢迎继续浏览:

鲍家屯画册   鲍家屯的汪公会   鲍家屯全景画册 一   鲍家屯全景画册 二


付网文:

始祖鲍公福宝,原籍南京直隶省徽州府歙县新安卫塘越村滚袖乡太和舍人氏。於大明洪武二年调戍贵州都司普定卫军。予始祖福宝来守此土,素裕堪舆,观风问俗於黔中,得一邑焉。询其名。则曰:杨柳湾筲箕凹。其所由来者旧矣,览其形则地极壮丽,脉甚丰饶,狮象把门,螺星塞水,文峰玉案,森然排列。人之杰者地亦灵,於是乎得其所哉。越我清太祖膺命四方来,王因而改卫设县,置堡安屯,故先取名曰永安屯。厥后螽斯振振瓜瓞绵绵,宗族子姓群相聚集,又更地名曰鲍家屯焉。今虽世远族繁 ,迁徙者不甘落后可胜记,则即此一脉之流传已可卜百世而不易矣。盖根之深者叶必茂,源之远者流自长。使非我始祖积德累功,当年竭经营之志,何以后人支分派愆,今有云礽之休爰是笔为之书记俾,后世子孙一览无余。庶几觅其籍贯不至毫厘之差,寻其故居,罔或千里之谬,溯源探本,亦未始无小补云。
时在道光十年,岁在庚寅忙月下浣,裔孙成贤希圣手著。民国十九年在庚午,蒲月中旬十八世孙文阑故书。

 

伍永鸿叙文:

作为贵州黔中屯堡村落的典范,安顺市鲍家屯彰显出的屯堡文化典型性与唯一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知。特别是完整的村落风貌遗存和独特墓葬风物的流芳,更是值得进一步窥究与溯源。

鲍家屯,一个有着600余户人家,3000多人口的屯堡村落。从建筑到服饰,从语言到民俗,其生活习俗和文化风韵,悠久而且神秘,带着无尽的岁月痕迹,依稀可见一代王朝的遗影,独步于时光深处的绮丽境地。

在黔中大地上,鲍家屯有着“最早的大明屯堡”之称。走进鲍家屯,其实就是走进一本厚重的屯堡地情书,扉页间抖落出的大千世态,让人生发无限感叹。鲍家屯建寨始祖名为鲍福宝,原籍江南徽州府歙县新安卫棠樾村太和舍,为斯地鲍氏祖鲍胜裔孙。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以“调北征南”先行队入黔,因军功封振威将军。建寨之初,这里原名杨柳湾,鲍福宝来到后,见斯地山明水秀,土壤丰沃,景致寥廓,遂以三块正南北走向且连成一条直线的岩石为中轴线勒石建寨,建成的村落起初叫永安屯,后改名鲍家屯。沿着中轴线,村落依次为屯门、汪公殿、大佛殿、关圣殿、演武场、鲍氏宗祠,中轴线两侧是鳞次栉比的民居和迂回曲折的街巷。巷道内是青龙阵、白虎阵、雄狮阵、长蛇阵、火牛阵、金鱼阵、鹿角阵等不同名称的阵形,左右通汇于瓮城,进可攻、退可守,具有极强的攻击和防御功能。此外,街巷间分布着太傅府、四合院、转角墙、石碉楼等众多明清建筑,构件古老,挺拔无双。村前以“鱼嘴分流”建成的“小都江堰”古水利工程,更是将河、亭、桥、碾巧妙融合,绘就了一幅水墨农耕田园图景。据考证,这样的村落布局在整个屯堡文化圈村寨里十分罕见,是明代屯堡遗存的翘楚,其呈现出来的风物风貌和文化内涵,虽历经600多年的历史变迁,至今仍是黔中屯堡文化的瑰宝。

据载,鲍家屯村落的形成与鲍氏陵园的肇辟是分不开的。“先有祖坟地,后有鲍家屯”。相传,当年鲍福宝卜占鲍氏陵园祖茔地后,又于地之下方坡垣处观风问俗,见这里虽为茔地明堂,但绣壤相错,伏首远低。后龙却与茔山同脉,前方朝案水口均为一局,加之靠山犹一面扬起幔幡,又似一仰口“撮箕”,最高处为祖茔地之左环砂。枕背为土坂,坐北朝南,顺势缓缓偏斜而下,直至田畴之间,遇水而止。整个座场宽宏壮丽,聚气藏风,又有前方流水充沛,环壤成畴,是个安身立寨的不二之地。于是,鲍福宝基于斯地一可守护墓地,二可为子孙生息衍庆计,遂才于这个始唤“杨柳湾”的地方勒石建寨。

源于明,流经清,历数百年苍莽风烟。鲍家屯,实为大明王朝的剪影,目光所及,炫目而梦幻。

除了迥然的村落特色外,在鲍家屯的纷繁风物中,鲍氏陵园是鲍氏祖先的魂归之地,同时也蕴含着鲍氏宗族乃至整个黔中屯堡群落的众多人文意象。

昔日精于堪舆之术的鲍福宝是看中鲍氏祖茔地这块风水宝地,才在杨柳湾这个地方安营扎寨的。当年,其四处寻山问水,当来到今石豪坡之处时,即被眼前风光吸引了。绵亘来龙在山间化作“玄武”形状垂首结穴,宽敞的穴场丰润有情。左右两边龙骧虎跱,前方山列水绕,如狮如象,如缕如带;又兼有螺山为案,塞于水口,明堂聚气,朝山圆耸。加之,左之山峰有如贵人上马,右之峦垣恰似挂科榜屏,整个形局,惟妙惟肖,贵不可言。其时,与鲍福宝结伴而来的还有江氏始祖江舍宝、汪氏始祖汪洪宝,其中,汪洪宝之妻鲍氏相传为鲍福宝之妹。江、汪二姓到来后,急于到原野间耕占良田好土,而鲍氏则为踏寻风水宝地,整天涉足于山林之间,插标为首。为此,鲍福宝还不免受到妻牛氏的诘难。

鲍氏陵园坐落在鲍家屯村后,地处石豪坡与后园坡之间,呈“双峰抬宝状”,坐子山朝午向,越过村前狮山和象山之间的出水处,朝向西陇后山,形成“狮象把门、螺星塞海”的形局,历来被望气者喝为“虎山龙穴之吉壤。”《续修安顺府志》记载,这里“地极壮丽,脉甚丰饶;文峰玉案,森然罗列……”;屯堡民间更是称此处为“螺蛳塞水口,代代出诸侯”之地。

鲍氏陵园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安葬着明代振威将军鲍福宝等二十余位六品以上官职的人物(含诰封夫人)的遗骨。陵园前,修筑有长约三十米、高约两米的石墙,石墙使陵园成为一览平地。石墙前是葳蕤的白杨树、高大秋树和森森松柏,两旁芳草萋萋,野菊簇生。远眺陵园,一坂平土,墓葬安然坐落其中,肃穆而庄严。如此规模的家族墓地,却只有二十余座坟墓,且立有“禁止碑”,就连清代几位县官,因为只是七品而不能入内安厝。故此,鲍氏陵园至今一直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这也正是其独特而神秘之处。

据说,“叶落黔中”的鲍福宝卜择墓地后,嘱咐子孙,后事从简。并立下遗训,入葬祖茔地的子孙后裔必然要耕读传家,或武或文,科举入仕,功名须在六品以上。以此勉励子孙,人生天地间,要不甘平庸,为国为家,显姓扬名。这样,历经明清两朝,鲍氏子孙也不负祖望,科甲崇隆,功名累世,仕林人杰比比皆是。如鲍国臣为明代太傅,其墓虽没有在鲍氏陵园内,但其为鲍氏家族“尚武、且崇文”走出的第一人,官阶正一品。接着又走出鲍开元、鲍大千等名人遗影。而诸如知府知州官阶之列,于陵园内更是碑铭其名,灿若星斗。鲍福宝墓初葬时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土坟,且没有葬在墓园内最正最好的位置。他把宽宏的吉壤留给后人,自己偏居一隅。后代感恩于这位“入黔始祖”的丰功伟绩,恩泽后人,在坟前砌墙立碑,两旁还刻两座石碑介绍他转战南北的经历及后裔立碑纪念的过程。高大的墓碑上刻着“大明皇封振威将军鲍公福宝墓”字样,千秋万代映照着鲍家屯的山水田原和子孙后裔的生存繁衍。墓碑两边亦有碑联,曰:“诰封将军雄兵征南建朱明大业伟烈丰功昭日月;尚党世系螺星塞海本耕读传家人文蔚启谱春秋。”碑文诠释了其为了大明王朝江山社稷,从安徽歙县棠樾村出发,带领雄兵征战西南,戎马倥偬;和为了子孙耕读传家,鲍氏宗族人文蔚启而燕翼贻谋的一生。

鲍氏陵园的墓葬封土不高,与一般坟墓无异,然而墓碑上的文字却映照着不凡。如“四品中宪大夫鲍明德”“四品泰人、中宪大夫鲍思贤。”等,还有的墓碑联为:“哲嗣官服克彰刻迪;殊恩勤孝不靳荣封”“合族瞻仰 郡守昔持权崇职中宪;仙宫今司典位列上台”等等。可见,鲍氏一门之族望与兴盛非比寻常。

与鲍氏陵园相邻的八哥岩下,安葬着鲍福宝将军的夫人牛氏,这位出生于江南水乡的淑女,秀外惠中,有古诗这样赞颂牛氏夫人:“牛女同偕且偶然,入黔何意降瑶天。春来祭扫佳城上,芳草年年分外鲜。”据说,牛氏夫人勤劳俭朴,心地善良,当年对于鲍氏祖坟地“代代出诸侯”的喝形,则只希望子孙能耕读传家,出些“知府知州”,过着太和平安的日子。牛氏夫人所葬的八哥岩亦为不可多得的上乘吉地,这里崖壁高耸,如圭似笏,岩下秀壤,结穴奇异,名为“金钩倒挂”。相传,当年鲍氏祖妣牛老太君偶至此处,竟然卧殁该地,无疾而终。当子孙寻找到时,蚂蚁已拱土将其掩盖。于是,鲍氏以为是“人殁地开花,福地等福人”。天意使然,遂将牛老太君原地安葬于斯处。就这样,祖妣牛老太君的逸事与传说,让鲍家屯的屯堡风情和神奇山水,幻化成了丝缕不绝的张力,给予鲍氏家族的历史人文涂皴了厚重一笔。

近年来,鲍氏后裔在陵园右前方入口处,修建了恢宏精美的石牌坊,并在牌坊前以巨石雕塑振威将军鲍福宝雄伟的“刀马人物”像,整个陵园浑然一体,妙趣天成,为鲍家屯增添了一道绚烂的屯堡人文风景。

从鲍家屯鲍氏墓葬文化中,可以窥见到一些特别的屯堡人文意象,且在屯堡村落中具有普遍性。

屯堡世家多传承中原、江南堪舆文化。首先传承着古老风水术数。如对《易经》“阴阳五行说”和相关堪舆理念的推崇和运用。“天下的阴阳共本书”,屯堡人讲究“水法”构局,水口在哪里?入于何方、出水何处?是否迂回顾盼、关锁有情?等,鲍家屯鲍氏陵园的“螺蛳塞水口”就是对良好水局的追寻。其次传承着对山水形胜的美好追求。这里从鲍氏祖茔地“狮象守门”“金钩倒挂”的喝形中可窥见一斑。另外,在屯堡村落,类似的例证不胜枚举,如董官屯董姓始祖董成墓地的“狮子摇铃”、詹家屯叶氏始祖叶信禄茔地之“鹰窝蛋”等等。再次传承着吉壤天储改变子孙运势的信仰。譬如,鲍氏祖训(禁止碑)规定,功名六品以上的子孙方能入葬祖茔地的家族遗规;甘棠堡伍氏始祖伍复一墓地族规需百岁之裔方许入葬的祖训等,其实都是屯堡人崇拜吉地出吉人风水观念的折射。

屯堡世家祖茔地是家族文化的发源地。家族以此为根本,子子孙孙从斯地出发,或重新立寨,或异寨安居,发枝散叶,兴盛敷荣。但无论走多久、走多远,顺着家谱的世系图,家族后裔都会沿着特定的时空隧道,在这块祖先留下的胞衣地上相会,认祖归宗,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宗族血脉特征的家族文化。比如,鲍家屯每年清明上大坟,四方八面的子孙后代少则几千人,多则万余人齐聚始祖陵墓,虔诚慎终追远的同时,论辈分、谈亲情、说得失,其情其景,令人感动。

屯堡世家墓葬文化彰显着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五常”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屯堡人自古以来尚儒重信,在鲍家屯鲍氏陵园中,譬如遵循祖先遗训,不越禁入葬;遵循仁礼为要,所有墓葬左昭右穆,秩序井然;遵循有孝有德,讲义守信,决不“骑龙阻向”、抵近僭越等,这些古老的墓葬规制,都是尊崇儒家传统伦理价值观念的体现。

当前,作为全省“四大文化工程”之一的屯堡文化,永续流传,焕发新生。鲍家屯这个迥异的屯堡景区景点,正在发挥其独特的桥梁纽带和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地方文化交融和发展。但是,屯堡文化需要不断地挖掘、保护、传承与转化,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明互鉴,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屯堡文化之所以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和岁月沉淀依然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具有赓续传承和创新兼容的属性,是可以转化为时代文明的传统文化。以鲍家屯为例,鲍氏陵园这一在黔中地区罕见的墓葬文化现象,近年来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格外重视,北京、上海、西安、重庆等地一批人类学、民俗学学者教授纷至沓来,走进陵园,反复研究墓葬格局、墓碑文字和碑文,在带来鲍氏墓葬文化研究热的同时,也为将这一屯堡文化现象融入屯堡旅游构塑之中作了铺垫。因此,深度发掘屯堡村落尚未面世的文化构件和文化因子,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传承,对于进一步研究挖掘好屯堡文化的本来价值,阐释推广好屯堡文化的现代价值,丰富提升好屯堡文化的未来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窃以为,让屯堡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守正创新,尽展其物相沛然、物理规然的明代遗风,以充盈持久生命力的形象,站立在世人面前,成为黔中大地上一朵永不凋谢的文化奇葩,诚为时下之重任。


杨波图文集——村庄——安顺的村屯——鲍家屯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