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图文集——村庄

 

      新光村参观交流活动图文记录   2008.08.19-21 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镇新光村

图:杨波,文字记录:杨彩


 

819日下午

一、自我介绍(协作:郑英)

1、介绍活动目的

讨论:大家认为我们这次活动聚在一起,是为了什么目的?

      交流文化、学习芦笙、经验交流、艺术品展示

小结:

云南提出,大花苗的芦笙文化失传了,想到新光村学习芦笙文化,而广西通过恢复石牌、黎平通过有机农业,也都在尝试不同的方法恢复传统文化。所以,今天我们都是热爱传统文化的人聚在一起,希望通过三天可以交流一些恢复传统文化的方法,以及讨论碰到的一些问题。

2、日程安排(大白纸)

8-19:介绍交流活动目的

      互相认识,      期望,      介绍三天的安排

      分组参观:芦笙竹制作、芦笙制作、演艺文化传承文化小组

8-20:广西的故事

      黎平的故事,      云南的故事,      我们最宝贵的是什么?,      文化交流晚会

8-21:讨论:如何带动其他村民参与?

      评估

      云南团队继续学习芦笙制作,其他人离开

3、自我介绍:胸牌

 

二、新光村的故事(协作:石声德)

1、协会会长:潘贵生

 芦笙对新光村的生活很重要, 节日、接待客人都要有芦笙,新光村的芦笙也是比较有名气的。

由于很多人外出打工,原材料减少,制作芦笙的人也少了,所以协会作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种植芦笙,解决制作芦笙的原材料问题,同时就算不做芦笙的人,种出来的竹子也可以卖给工匠,作为一种生计收入;二是芦笙制作培训,培训一批有兴趣的人来做芦笙;三是传承,就是对有兴趣的人传授吹芦笙, 跳芦笙舞。芦笙没有人吹,做出来也没有用,只有吹起来,才能体现芦笙的价值。四是协会也尽量去传承和发展与芦笙有关的苗族服饰。吹芦笙,跳芦笙舞的时候,我们都要穿上最好的盛装,比如银饰、刺绣、花带等等,我们的苗族服饰也是芦笙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协会有四个兴趣小组:

种植小组:主要是芦笙竹的栽种、管理等,有两个组长,一个是正组长潘胜朝,还有一个副组长潘炳文。

制作培训小组:组织芦笙制作的培训,有三个组长。

演艺小组:组长是潘贵生。

社区民族文化传承小组:这个小组是妇女开展起来的,现在还在起步阶段,主要是传承苗族服饰比如刺绣、银饰等等。组长是龙玉梅。

2、项目情况:何永福

2004年至今,在PCD的基础上,引进了3万多株芦笙竹到社区,成立了兴趣小组,签订了协议等等,在栽种过程中也总结了很多经验。

项目运作过程中,成立了协会,运行到现在,我们认为是比较满意的。协会下分别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刚会长介绍过的。兴趣小组和协会都总结了很多管理方法:加入协会的成员一起规定管理方法、会员有编号、有协会自己制作的会员证,这些对协会的管理很有帮助。这是协会比较成功的。现在没有外界干预,协会也能自主运作。

项目过程中,也给我们启示,对参与式的运用也有所提高。

协会现在也在考虑除了芦笙文化,社区文化怎样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比如刺绣、银饰等。

3、协会运作:潘贵生、龙玉梅

3.1潘贵生:

成立了协会,把民族文化当成自家的事情来做,民族文化和我们自己的生活关系太密切了。

演艺方面,培训当中既有理论也有技能,比以前学习演艺更有效率了。

制作方面,以前都是自家人传自家人,现在有了培训,不管是不是自家的孩子,都可以传授,这样起到很好的传承效果。

3.2龙玉梅(石声德翻译):

我们的这个兴趣小组是后来才成立的,妇女有很多能人,可以在社区做很多事情,所以围绕民族服饰成立了兴趣小组,现在刚起步,也没什么说的,以后主要是学苗文,刺绣、唱苗歌等。

3.3石声德:

以芦笙文化作为一个跳板,来传承更多的传统文化,而成立协会也把很多巧工能匠集合在一起。妇女虽然不制作芦笙,也不吹芦笙,但她们也有很多技能可以发展,而且她们也已经在做很多事情了。

 

三、分组参观

围绕协会的一些主要活动来分组:芦笙种植组、芦笙制作组、演艺文化传承小组。大家分三组按不同顺序同时进行参观。

何海永组:演艺文化传承小组——芦笙制作——芦笙种植

1、文化传承小组:

现在还在筹备把一些古老的东西比如花带、腰带、刺绣、苗族盛装等收集起来,并考虑用什么方法传承下去。另外,还有织布歌、蓝靛歌、花带歌 ,这些苗歌只有两个老人会唱了,所以我们一方面也在收集这些歌曲,同时准备学苗文,想用苗文记录和传授这些苗歌。

1.1讨论:

(云南):做腰带的方法都是家里老人传授的,现在学的人还很多,年轻人也都在学。

(新光):虽然也有年轻人在学这些,但是很多年轻人中学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受城市现代文化的影响很大,越来越多的人不学、也不会这些传统的工艺了。

1.2织锦:

     (云南):我们也有自己织,但是是白色的。

     (广西):都是在外面买布,不自己织了,不过刺绣的传统还有。

1.3染布:

     (新光):织出来的布是白色的,然后先用树根熬出来的红色的水染第一道,染出来是蓝色的,最后再把布放到染缸,里面是猪血、蓝靛,这样才染成了我们现在穿的这种布。

     (云南):我们那里也是用很多种植物来染布,但是只有老人会,年轻人只知道用哪些植物可以染布,但是不知道染布的方法。

1.4苗服:

象征苗族的历史。古老的时候,男村民在抵抗外族侵略时都牺牲了,女村民就穿上他们的战服上战场。后来战服渐渐演变为苗族妇女的服饰。

2、芦笙制作:

2.1木管:

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是,我们在做木管的时候,是不从中间对半破开的,因为那样既不美观,也容易漏气,我们的方法是用整根的木头,从中间打孔做成木管。

2.2簧片:

簧片和竹管长短都可以控制芦笙的高低音。制作簧片是从一块薄铜片中裁出来的。

2.3材料来源:

竹子来自榕江、从江,一般找竹子都得花半个多月。60年代开荒后,山上的竹子都被砍掉了,2004 2006年栽了两次竹子,但是一般要3——4年才可以用,所以目前竹子还得到外面找。而且,就算在榕江、从江,找竹子也变得困难了,因为现在做芦笙的人少了,而芦笙竹有不好做其他用途,所以很多竹子都被砍掉而改种其他作物。

2.4芦笙价格:

长的芦笙200多元一把,短的是100——120元一把,一般一年可以做100多把芦笙。

3、芦笙竹种植:

参观的竹林是0406年栽的,有一部分已经可以用了。一般来说,看竹子是不是能用了,不是看竹子的粗细,因为芦笙竹都长得比较小,而且长在背阳潮湿环境里的竹子要粗一些。那么就要看竹子的颜色了,老一些的竹子颜色是青的,而其他是黄绿色的。

3.1栽种:

一般是年前年后栽,每个地方不一样,最好是按照当地的栽种季节。

移栽时间不能太长,竹子根要注意保水,如果根的水分干了,就栽不活了。

栽种是挖坑要大,埋湿土。

注意除草,因为草根少,竹子根的生长遇到的阻碍少,才能串根快,生长快。

3.2管理:

一般来说不用施肥;

病虫害主要是防卷叶虫、毛毛虫,数量不多可以不用管,影响不大,严重的就可以喷一些敌敌畏之类的杀虫剂。

  


 

820日上午

一、回顾(协作:郑英)

1、看到什么:

芦笙 、工匠、竹子、芦笙舞;

织布、染布、刺绣、苗族服饰;

卫生环境很好;

村民很热情好客、妇女心灵手巧,绣的花布和心灵一样美。

2、用途:

2.1竹子的用途是什么?

用来做芦笙,因为芦笙是村子的传统;

可以做很多东西,比如房子、围栏;

做一些用具,比如竹篮;

可以绿化环境;

可以保持水土;

2.2为什么要做芦笙呢?

要保持民族的风俗习惯;

可以作为商品,拿去卖可以增加收入;

娱乐的需要,干活累了可以疏松精神;

可以作为节日的庆祝活动;

小伙子找对象的好方法;

可以增加生活的风采;

可以凝聚社区里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2.3为什么新光村可以保持这么好的织布传统?

这是一种传统,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是服饰的一种习惯性,而且买的衣服不能体现民族的心灵手巧;

是苗族抵抗外侵精神、族格的体现;

服饰上的一些图案,比如动物、植物等都是对本地生活的记录。

3、需求:

3.1种竹子满足了什么人的什么需求呢?

满足了工匠制作芦笙传承芦笙的需要,以前都是到外面买,种了竹子以后可以自给自足,降低制作成本;

可以让其他农户用于生产,比如一些不适合作芦笙的竹子可以用来架豆等;

对于不制作芦笙的种植户,可以通过把竹子卖给工匠增加收入;

对村民来说,种竹子绿化了环境。

3.2芦笙舞满足了哪些需求?

团结民族,增加凝聚力;

交流生活、生产经验;

3.3恢复传统文化前后,村里有什么变化?

山上原来光秃秃的,种了竹子后开始绿起来了;

增加了团聚力,通过芦笙,大家可以团结起来做很做事情,比如保持社区环境卫生,协会召集大家一起打扫卫生,很快就打扫干净了。

4、保留:是通过什么方法保留这些传统的?

4.1新光村的经验:

主要是通过协会和兴趣小组,在协会中,大家一起来讨论怎样发展,怎样解决问题。各个兴趣小组从不同发面去传承社区文化,种植小组恢复芦笙竹的种植,制作培训小组培训芦笙的制作,演艺小组培训吹芦笙,跳芦笙舞,文化传承小组主要是发展苗族服饰,传承苗歌等等。

种植:大家都渴望恢复芦笙竹的种植,竹是芦笙文化能否传承下去的关键。原来只有5户种植,后来发展到83户,因为要对竹子进行管理、调配,就成立了种植小组,负责组织种植、防虫治虫、与工匠联系、调配价格等等。为了防止大家有分歧,产生意见,竹子价格都是统一的。

制作培训:以前工匠很少,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想到要培养后继人,而且要改变“自家传自家”这种不利于广泛传授的方法,我们就成立了小组,组织芦笙制作的培训,让更多村民也有机会学习芦笙制作。到现在已经举办了7期培训,培训了300多人。培训的时候除了手把手的教,还用了一些录像等方法让更多村民学习。

由于制作水平不一样,在卖芦笙的时候就会有竞争,做得好的销量多,做得不好的销量少。对于芦笙的价格我们没有规定统一价格,而是通过对制作水平不够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再培训,提高他的技能以后,他的芦笙做得好了,销量自然就好了。目前协会也在慢慢改善芦笙的价格调配。

我们村的芦笙大部分都是卖给附近的村寨,也有其他地方的比如安顺,到村里订做的。

演艺小组:大家基本上都会吹芦笙,跳芦笙舞,小组以前只有10多个人,现在已经发展到七八十人了。

演艺收入怎么分配:协会成员一起讨论了一个分配的比例,2-3%返回给协会,做协会的发展基金,其他的就分给表演的人,作为务工费用。

文化传承小组:未来打算围绕芦笙来发展苗族服饰,我们最美的服饰都体现在芦笙舞上了,穿最漂亮的衣服也是为了跳芦笙舞,有时候去做客都没有在跳芦笙舞的时候穿得这么隆重。所以我们的苗族服饰对于芦笙文化的传承是很重要的。另外,我们也打算学苗文,培训唱苗歌。

4.1云南的提问:

我看到你们都是自己织布,但是线为什么不是自己纺的呢?

答:也有自己养蚕、种棉花来纺线的。但是纺线要花很多时间,也费人力,为了节省工序,大部分都从市场上买,花钱也不多,又节省时间。

 

二、广西的故事(大白纸、照片展示

1、介绍项目:传统社会组织与可持续生计项目(邵志忠)

1.1社区组织:

石牌是民间社会组织,通过制定条例并刻在石牌上来管理社区公共事务。

1.2项目内容:

恢复传统社区组织——石牌组织;

通过项目平台,为传统社区组织成长创造条件, 管理项目完善其组织机制,提高能力,组织村民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探索建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社区自我管理的农村发展模式;

石牌组织工作:组织实施项目、公益事业。

2、土地纠纷个案:(石牌头人——陈飞)

2.1个案:

事情源于1988年,生产队分沙树的时候,是按棵数分的,没有分土地。其中有一块地是两个村民混在一起的,其中庞福香是27棵沙树,赵有星的是18棵,并在树上刻了各自的记号。

2004年,赵有星的儿子砍自家的沙树时,把庞福香的沙树也砍光了。2005年,庞福香发现自己的沙树被砍,所以引起纠纷。

双方请求村民小组调解,但是赵家认为自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砍的,庞家坚持认为是赵家故意盗砍,双方矛盾更加激烈,村民小组调解没有成功。

20055月,请求村委进行第二次调解。而在3月份,石牌组织已经恢复了,石牌头人陈飞就应村委的要求参与了调解,但双方心态都很敌对,矛盾升级,也没调解成功。

20057月,赵有星找到石牌组织,希望石牌组织来调解。组织经过讨论后,决定帮助调解。首先,经过双方举证,石牌组织核实,情况是这样:砍树的时候,赵有星夫妇都不在家,赵有星的儿子确实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砍了庞福香的沙数。基于这些定论,石牌组织作出了如下调解方案:赵有星赔偿庞福香的27棵沙数款270元,赔偿间接损失135元;另外,按照每一棵沙树的占地面积划分土地,赵有星分得0.8亩,庞福香分的0.2亩。

2.2提问:

新光:间接损失是怎么定的?

答:沙树再生长还会增值,把树砍了,这部分就没有了,所以要赔偿一个间接损失。

云南:村民为什么相信这个石牌组织呢?

答:我们04年做过一个调查,村民觉得愿意恢复石牌,石牌对生产、安全都很有帮助。在这个基础上才恢复起来的。而其,石牌头人是大家无记名投票选出来的,是大家信服的人才选的。

新光:能举例说明是怎样规定的么?

答:通过石牌律。现在我们的条款都是试行一年,不断修改和完善后才刻到石牌上的。

问:当地政府是怎样参与的?

答:石牌组织主要是对一些法律管不到纠纷。我们之前和政府有过沟通,政府认为这是一种村民自治,很支持。一开始,是村委和石牌组织一起调解纠纷,后来村民发现只要石牌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就直接来找石牌头人了。

问:石牌头人是怎样选的,选什么人是怎么决定的?

答:由村民共同讨论头人的标准,并按这个标准选出自己觉得合适的头人,都是无记名投票选举。

问:有没有出现过石牌组织也解决不了的纠纷?

答:目前还没有,在处理一些纠纷的时候,其实是有很多村民自己的智慧的。

广西对个案的补充:村委两次调解为什么都不成功?我们认为关键是处理的角度。怎样定性这个纠纷。当时双方的情绪都很敌对,一方认为是故意盗砍,一方面认为是误砍。这个心态没有处理好,就会造成矛盾升级。所以,石牌组织是在核实情况以后,定性为误砍的。

问:石牌有没有妇女参与?

答:有。瑶族传统上很重视妇女,在瑶族看来,生那还那是很好的事情,他们的文化里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而且,石牌头人里面有一个妇女。

  


820日下午

一、表演黎平侗歌

 

二、黎平的故事:侗歌和我们的社区(詹玉平)

1、流芳村:何宗美(流芳村有机农业协会副会长)

我对侗族文化的了解也很少很少,侗族是一个能唱能跳的民族,而且分布在很多地方,每一个寨子在侗歌、语言上等都有差异。我就说说我们的侗歌和有机农业。

1.1侗歌:

我们侗歌里面有踩堂歌、敬酒歌、拦路歌、山歌等。踩堂歌就是在正月初四协和节的时候,大家都聚在鼓楼唱踩堂歌,有男女对唱,有歌唱侗族生活的,由赞美敬老爱幼,批评好吃懒做等等,男女老少都可以唱的。敬酒歌呢就是在给客人敬酒的时候唱的,表示对客人的尊重。拦路歌是迎接客人的,还可以还歌,能还得了歌的就不用喝酒,唱的内容主要是山水、动植物的谜语。还有山歌,唱的是谈情说爱的内容,侗族的风俗是追求恋爱和婚姻自由,所以山歌里面也有唱。侗族里面还有一种蝉之歌,是歌唱爱情的,但是我们村不会唱了。

我们侗歌都是一人唱众人和,村民之间、村与村之间的交流都可以用侗歌、芦笙。

1.2有机农业:

我们继承以前的古老耕作方式,没有农药和化肥。以前老一辈也是这样的,在山上打秧青啦,农家肥啦等等,我们就是要恢复这种方式。我们是从05年开始,恢复“稻--鱼”的耕作方式。

2、高寅村:吴必芝(高寅村有机农业协会副会长)

2.1琵琶歌:

我们都喜欢唱琵琶歌,每家都有琵琶,干活累了回来就唱琵琶歌,可以让心情开朗,干活也就不觉得累了。我们也在过节的时候唱琵琶歌,琵琶歌唱起来,亲戚朋友就聚到一起了,要是没有琵琶歌,亲戚朋友就不会来相聚。琵琶歌还是年轻人找对象的方式。

破新节:以前我们过破新节,都是村里的老人到田里,摘回抽穗的谷子,并唱那些祈求丰收、平安的歌曲,这样才能丰收。现在没有老人到田里去摘了,都是自己去摘回来,放到酒里祭拜一下,祈求丰收。如果不过这个节,我们吃新米的时候就会觉得不是滋味,感觉好像不会丰收一样。

2.2提问:

侗歌与“稻--有什么关系?

答:我们丰收的时候,和亲戚朋友一起唱侗歌。歌的内容也有与有机农业相关的,我们的项目也是通过侗歌来宣传。(表演了一首歌唱有机农业项目的侗歌)

3、协会的经验感受

协会是从05年开始,一开始因为不知道效果怎么样,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第一年只有10户种了30亩,收成没有减少,泥土变松了。再后来,收成增多了,140户就全部加入了。

07年,我们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

我们主要是通过作一些思想工作,宣传生态健康、人的身体健康,还有通过唱侗歌宣传有机农业,来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

开始生态农业以后,大家搞公益事业更积极了,人心齐了,村子里面气氛更活跃,而且经济收入也增加了。

提问:

问:种子是怎么来的?

答:有自己留的,有从农科所买的。

问:病虫害怎么防治?

答:在田间放鸭子,还有自己做的生态农药,就是一些地灰和烟叶混合作成的农药。

问:用什么肥料?

答:农家肥,我们养有马、猪,动物的粪便可以收集起来做农家肥;加上现在做了沼气池,沼气水也可以做肥料。

 

三、云南:蒿明县龙嘴石村(协作:李吉星)

1、村子基本情况(唱歌、展示村民自己画的画)

1.1歌词大意:没有协会,这次我们就不会相聚在这里。

1.2村名由来:村子边有块石头形状很像一条龙,所以得名龙嘴石村。

1.3通过八张村民自己画的画,反映了龙嘴石村的生活:

第一张画:代表了苗族的日常生活场景:牛、羊、苗族姑娘纳麻线。

第二张画:苗族姑娘织布。

第三张画:把布织好了,开始挑花。

第四张画:苗族姑娘的裙子。经过纳麻线、织布、挑花等工序之后,做成了苗服的裙子。

第五张画:苗家姑娘在花山节上跳舞。

第六张画:苗族小伙子一边放羊,一边吹芦笙。

第七张画:村民到山上学草药,反映社区伙伴的草药项目。

第八张画:丰收年。

2、介绍项目

2006年开始,社区伙伴帮助苗族草药方法的传承,把草药及其使用方法传授给青年人,使苗族草药可以传承下去,也把社区聚集和团结起来了。项目分成两期:

第一期是中草药项目。把苗药用于生活中人、动物的一些疾病,是低成本、资源最丰富的一种医疗方法,通过老人把这种方法传授给青年人,使它可以传承下去,可以减轻村民的医疗负担。

第二期是正在进行的生态健康项目。主要是公共卫生、传统文化恢复和生态农业。生态农业通过养牛、羊、猪、鸡等来储农家肥,再用农家肥来种菜、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展示从村里带来的白菜)

3、日常生产、生活情况(村民)

我们叫做大花苗,语言和文化与别的苗族不大相同。

我们民族也有很多故事,但是有一些已经失传了,没有文字来记录民族的历史,主要是靠口头流传,记性不好就容易失传了。

芦笙也在渐渐流失,以前的芦笙不是现在的教法,以前都是口头传授,记性好的人才学得到,记性不好记不了就容易失传了。现在通过一些娱乐活动,比如唱歌、跳舞等,又逐渐把一些传统恢复发展起来了。但芦笙有些吹法,我们已经不会吹了,这次也是希望能学到芦笙竹的种植、芦笙制作的知识和经验。

裙子图案的意义。我们裙子上面的图案,蓝色的代表家乡的山和田野,红色代表苗族先人在打仗的时候流的鲜血。现在,这些图案可以通过电脑来制作,裙子的材料也有变化,但是这些图案记录的历史是永远不变的,而且通过这些图案还有我们的发式,都可以显示我们是苗族,这些就是我们民族的标志。

唱苗歌:(大意)我们很早离开我们的城市,到了新地方,开辟新的天地,历尽艰辛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四、我们最宝贵的(协作:李丽)

1、学苗话:多谢、吃饭、吃好了。

2、小组讨论:10分钟。按不同社区分。

3、新光村:芦笙节

画图:一个圆,里面是一把芦笙。

圆代表我们的芦笙堂,和中间的芦笙合起来就代表我们的芦笙节,而芦笙节可以代表我们的芦笙文化,因为芦笙节在我们的文化中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芦笙节是我们最宝贵的。因为我们的生活都是围绕芦笙节展开的,我们平日里辛苦的劳作、做美丽的刺绣和服饰、斗牛等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芦笙节而准备的。可以说,芦笙节是我们苗族的展示会,是我们展示的场合,我们最美的东西可以在这里展示。如果没有这个芦笙节,所有的美丽就都没有意思了。

4、云南:爱心

大白纸:一个大圆,最中间是一个红心,代表爱心,红心周围用文字写着:爱心、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团结、敬老爱幼、和睦。大圆周围写着:歌舞、草药、生态、苗文、服装。

我们认为我们最宝贵的是爱心。爱心可以是我们的社区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团结、敬老爱幼,使我们的社区和睦。而且,我们传统文化的恢复和传承也一直贯穿了爱心,比如歌舞、草药、生态、苗文还有服饰等,都是需要爱心传承下去的。

5、黎平:侗布、刺绣

我们最宝贵的是侗布。我们穿的衣服是自己种棉花纺棉布,自己染布做成的。一般年老的穿褐色,年青的穿白色和蓝色。用侗布做的衣服,夏天穿很凉快,冬天穿在里面很暖和。

我们最宝贵的还有刺绣,像我现在背的这个包就是刺绣做的。

还有我们的鼓楼,因为鼓楼是我们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议事的地方,村里的事情都是在这里讨论,然后作决定的。

6、广西:

石牌制:我们觉得要发展需要有安定团结的生活环境,而石牌制是安定团结的保障;

刺绣:刺绣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智慧;

歌舞:虽然我们的歌舞没有苗族多,但是我们可以向你们学习;

草药:瑶医瑶药;

宗教:宗教是精神上的依靠,有度戒、洗火澡、架仙桥等;

传统节日:敬风、敬鸟、敬鼠等。这些节日是我们热爱、保护自然的体现和方式,从正月开始,每隔十天一个节,节日的时候是不干农活的。

7、大组讨论:困惑/问题

我们有这么多宝贵的东西,在尝试把这些宝贵的东西传承下去的时候,碰到了哪些问题?

讨论结果:

年轻人外出打工;

缺乏兴趣:受城市文化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缺乏文化知识:没有文化就跟不上形势,发展不起来。我们发展也要和外界接触,但是我们缺乏一些通用的知识,比如汉文等;

缺乏方法、方式:传承一项文化,如果方法不对,就传承不下去了。

见效慢:一些传承工作做的效果不明显,大家失去信心和兴趣,积极性不高。

8、赠送礼物

  


822日上午

一、回顾(协作:郑英)

我们听了新光村、广西、云南还有黎平的故事,我们看到、听到了什么内容?

社区

关注点

用什么方法吸引村民

1、云南

草药、生态健康

1.1爱心;

1.2学苗文;

1.3芦笙恢复班;

1.4健康漫步,村民亲自到山上、田里认识草药、看看生态情况、发现问题;

1.5吸引年轻人:

歌舞;

让年轻人试验一些生态农业,并调查苗族文化。

2、广西

石牌组织

2.1村规民约都是共同讨论的;

2.2头人是民主选举出来的;

2.3尊重每个村民的意见;

2.4石牌制度是大家讨论的,而不是头人决定的。

3、黎平

侗歌

有机农业

3.1用侗歌宣传有机农业;

3.2协会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大家学习;

3.3恢复传统农耕文化:稻--鱼;

3.4吸引年轻人:文化交流活动,提供试验田让学生试验有机农业

 

二、讨论:有什么方法把我们想做的做得更好,吸引更多村民认同和参与

(协作:郑英)

1、分组讨论:按社区分组。

2、新光村: 

2.1吸引年轻人:

表演芦笙舞,进修技巧;

从技术、样式、颜色等方面进行芦笙改良,发展新产品,让芦笙也可以吹现代音乐;

2.2吸引非种植户:

种植芦笙竹,成品可以卖给工匠,增加收入; 

2.3通过聘请专家来传授曲谱、舞蹈技巧、音乐理论与知识等,提高专业性;

2.4通过刺绣、织锦、织布、花带展示、交流、讨论、比较,促进妇女提高自己的技术;

2.5学苗文,帮助妇女记录苗歌和民间故事;

2.6酒文化将大家联系在一起,讨论社区的发展,增进团结,联络感情。

3、广西:

3.1开展多种活动,一方面是山歌,要学唱山歌,节日唱山歌、山歌比赛;另一方面是瑶族

3.2舞蹈,请其他会社区会瑶族舞蹈的人来教授舞蹈;

3.3组织不同的兴趣小组学刺绣、歌舞以及民间技艺;

3.4编写传统文化通俗读物,以及讲故事、编山歌等口头方式传承传统文化 ; 

3.5村民大会; 

3.6节日和宗教仪式等活动;

3.7组织年轻人调查社区传统文化;

3.8通过现有的文化活动中心展示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实物、图片、影音,使活动中心的内容更加丰富。

4、黎平:

4.1选出大家信服的带头人;

4.2在娱乐中宣传学习,比如传统歌舞、文化交流;

4.3成立妇女小组,以妇女为中心;

4.4春节时,组织活动向外出打工回家过年的人宣传;

4.5有机农业知识培训,加深认识;

4.6发展多元文化的生计(种、养),吸引打工人员返乡;

4.7协会成员带头试验示范。 

这些我们都尝试了很做,但效果不好,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参与。

不参与的原因有:关注经济利益,协会制度执行不力,不是群众选出来的,大家不相信

4.8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让大家认识和认同社区传统文化的其他价值,而不仅仅是经济价值;

选出大家信服的带头人,共同讨论协会制度。

5、云南

活动

吸引村民的方法

1、社区公共卫生、环境改善

先做好阶段性工作,以次作为示范和榜样,吸引更多村民,比如项目中促进道路干净,小环境(家庭)的卫生做好榜样。

2、生态农业

选择有市场前景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宣传草药的作用和好处;

3、文化恢复活动,苗文班,青年文化调查

采取形式多样的手法,充分发挥老人的传统知识的传统作用,使用外部知识,如制作芦笙。

以上这些,关键是发挥集体意识,讲究集体观念。通过集体观念是村民小组连贯起来,做工作让大家可以看得到、摸得到实际效果,这样才能吸引全村人。就是要同心合意,用爱心,把所有工作做起来。

6、小结

其实我们不应该出“我们最宝贵的”这样的题目,因为在我们的社区里面有很多很多非常宝贵的东西,大家也提出了生态、资源、芦笙、传统文化等等很丰富的内容,这些每一个都是不可割舍的,也不是孤立的。其实我们最宝贵的是我们整个社区,而不是单一的一个东西。

 

三、评估:(协作:詹玉平)  

1、最感兴趣的:

芦笙表演、芦笙制作、苗族文化交流、花布;村民热情招待;环境很卫生,村民很团结;不同的社区、项目给了很多启发,有很多收获。

2、想看没有看到的:

织布的方法;芦笙校音的方法;比较满意了,学到挺多东西;

3、形式/安排:

挺合理的,分组参观节约了时间,但是时间把握不好,有些时间短,有些时间长,造成一些很像看的环节没有时间仔细看;时间太短,交流不够,还有很多想学的,想说的;很多农户没有参与我们的交流,因为住宿安排在村子里,他们都忙着做饭去了,没有时间参与交流;

交流要因地制宜;充分体现了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环保:使用水杯

4、后勤

菜太多了,肉稍多;住在农民家,做饭复杂,给他们添麻烦了;有点累,天气太热。

5、建议

交待事宜要清楚、具体些,需要带什么资料提前交待好;多留点自由交流之间;中午时间安排要宽松些;时间要长一些;需要翻译:因为不懂汉语,很多想法,想学的东西没有办法说出来。而且,普通话有时候也听不明白。

 

 

e>
 

    图 片


纪录片  视频如不能正常显示,就请点击转往优酷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