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图文集——原野——思南映像

 

龙山和三星村·画册

 

以下缩略图可点击浏览详图


 

龙 山

 

傩戏

     

     

     

     

傩戏传承人刘国荣家

     

     

花灯戏道具

被当做神灵的拜石

芝麻

     

古庙遗址,先为学校

 

     

     

发酵的方式

  

粮仓

古墓

 

附录摘抄:

龙山村地理位于文家店镇东南部,成山地、丘陵状,土质肥沃,水源丰富,全村占地面积 4.8 平方公里,全村共 267人。

龙山(原名为龙绕山)村名的来历传神,据说是很久以前这里是一湾深水,无人居住,端午前夕,天空乌云密布,顿时倾盆大雨而下,等雨过天晴后,原有的深水变成了现有的溪流,周围的平原变成了丘陵山地,恰是一条“巨龙”即将起步,后来人们便根据此山形修房造屋,取名为 “龙绕山”,这便是龙山村落的来历。

村内有清代修建的庙宇,该庙宇座落在村庄东北一独特的山顶之上,森林葱茏,侧面悬崖峭壁,建筑历史丰富,具有很高的工艺特色和文化内涵,为穿斗式木楼 3 层,古典花窗,全为当地实木精心装修而成,柱子直径 0.7 米,接地石墩为当地优质红石,呈圆形状,雕龙绣凤,占地 1 平方米,地面全为红石块状铺设,做工精细。门前双狮守护, 3 棵桂花古树把该庙宇衬托得更加幽深、庄严,后毁于文化大革命中。这便使龙山(原名为龙绕山)村名的来历更为传神。远看整个村落,恰是一条“巨龙”起步。村落传统建筑以木房连片修建,正房偏房均以木质吊脚形成,屋脊中部以砂石为材料,配有“龙”的图案进行建设,预示着人们有龙一样的精神,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傩戏,亦称傩堂戏或傩坛戏,是为了迎傩神驱设消灾,酬神还愿而唱的戏。其源于原始宗教中的巫,驱鬼逐疫仪式称“傩”,是一种原始宗教祭祀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民间艺术。从事这种表演的艺人,被尊称为端公;从事这类活动的组织,则被称为傩坛。文家店傩戏堪称为“傩戏之乡”,可以说是思南傩戏的发源地,甚至是贵州傩戏的发源地之一。 “搬师娘”、“请仙娘”的节目世之少有。于文家店傩戏古朴、原始、粗犷。傩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的傩戏在贵州,贵州的傩戏在黔东。”而黔东傩戏的发源地,就在贵州母亲河乌江中下游的思南县文家店,这种民间驱鬼酬神的活动,伴随着滔滔奔流的乌江水,散发出一种古远洪荒的神秘气息。文家店由于地处乌江中上游之滨,因水运发达,交通便利之故,早期既受中原文化的启迪,又受荆楚、巴蜀文化的熏陶,因此受道教影响较深,至今仍保持着道巫结合的形式。傩戏在这里扎根后,便带着原始巫术的特征,比如上刀山、踩红铧、下油锅、悬碗等傩坛绝技、傩舞和傩仪。思南的傩坛法事,可以说是原生态的傩文化。这里的傩坛班子,最出名的就是文家店龙山的刘胜扬傩坛。刘胜扬一家是世袭傩戏艺人,其父刘昌凡从事傩艺 70 多年,90 多岁时去世。传至刘胜扬这一代已有 5 代的的历史。生于 1936 年的刘胜扬法名刘法高,他的所传弟子、徒孙有数几十人。至今与该村众子弟仍活跃献艺在思南文家店、长坝、合朋、香坝、许家坝、大坝场及邻近的石阡县本庄、凤岗县天桥以及余庆县一带。傩戏能丰富民族民间文化,曾应文化部之令,曾出席北京表演享有名气,还出演过深圳、广东;同时还被摄制于《中国小城镇》专集之中,传到国外


 

三 星

 

     

芝麻

芝麻花

 

黄连木

       

     

花灯戏

     

桅杆座,为考取功名的人竖立

点击可打开高清详图

     

     

门枕

     

鱼篓

     

     

  

观音庙

点击可打开高清详图

 

附录摘抄:

三星原名三间地,整个村落位于三星水库库区下游的三星河道两侧,街道内有民国时期的周光荣故居,占地约400平方米,七柱六爪木结构房屋,分东西厢房,天楼地楼装修,院内有天井坝,青一色的青石铺设,属典型的四合院,堂屋正中如遇大雪,房顶正中约2个平方米无积雪,堂屋内用青砖铺成地砖。

观音寺位于大院子旁,占地面积约法300平方米,修建于清乾隆年间,五柱二爪木结构房屋,立柱为马桑树,屋内立有观音像,每年六月十九菩萨生日,相隔几百里之外的人们云集于此烧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家人平安。

位于三星河道下游黄桶坝有滚水坝,修建于清乾隆年间,用石头垒成,石灰浆灌彻,用于灌溉河道两旁的田地,旁立有辗房一座,供人们辗米之用,后因体制下放,无人管护,已损毁。

三间地由此得名,解放后更名为三星,设乡,直属于文家店区管辖,一九九一年撤区并乡后,归属于瓮溪镇,三星之名延用至今。三星河道流域居住着周氏,安氏,冯氏等姓氏家族。三星坝子盛产水稻,是典型的鱼米之乡。

三星村是典型的土家族聚居村寨,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村森林覆盖率为65%以上,山青水秀,绿树成荫,村民充分利用地形,所有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加,错落别致,村寨四周是可耕种的良田,山涧放羊,溪边捕鱼是村民的生活特点。此处有三星村街上组500余亩的果园,春天满山遍野开满桃花、李花、梨花争奇斗艳,是开展山村旅游的好地方。

三星村土家风情浓郁,在这里村民们一直居住着土家吊脚楼,以思南土家民居建筑、居住环境和风情为主,其建筑物为木结构、小青瓦、吊脚楼,外环廊式,吊脚楼有的二层,并有面积较大的红石铺就的院坝,在地形条件不允许建院坝时,他们就用挑梁争取用地,兴建院坝。村寨内有一半以上为先祖遗留下来的石板路,有小部分被硬化,村组水资源丰富。全寨中的建筑基本一致,在建筑艺术与风格上,主要是师傅带徒弟方式,代代相传,扣田、起高之类无任何图纸,模型可供参考借鉴,一栋房屋的结构、用料、尺寸在何处打眼等一系列知识都在师傅的脑海中,正是这种传承方式,使得这一古老的建筑技艺相对稳定,也得以世代相传。大多数家庭在两边厢房后建有猪牛圈,柴房。三星村的土家族寨子的选址、建筑等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是贵州省土家族风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全国土家文化的缩影,是研究土家文化和建筑的重要载体。

 一踏入三星村所辖范围,地势趋于平坦,该村坐落于山脚,总体朝向坐东向西,建设选址以西高东低为主,坡地建民居,平缓地带作为农耕使用,村寨建设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依山就势形成栏杆式民居建筑与田园风光互相辉映的和谐生态景观。民国时期的周光荣故居迁于此,形成村落,三星原名三间地,解放后更名为三星。

 


 

杨波图文集——原野——思南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