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图文集——原野——思南映像

 

马家山和鱼塘村·画册

 

以下缩略图可点击浏览详图


 

鱼塘村

 

造纸作坊

     

乌江

造纸原料是这种竹子

     

     

花灯和傩戏

 

     

  

古墓

点击可打开高清详图

点击可打开高清详图

点击可打开高清详图

挂象  点击可打开全集

 

鱼塘全景图

 

附录摘抄:

渔塘村位于合朋溪镇10公里处,全村共216户,740人。渔塘村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整个村落依山而建,背山面水,门前乌江水淌淌而过,村落布局错落有致,完美和谐。水陆交通方便,自然条件优越,是人们向往的好地方。村寨还保持着淳朴的乡土风情,让人流连忘返,村内还流传着民间特色的“土法造纸”、民谣“民乐调”等,主要以经果林、渔业、养殖业、酿酒、造纸为经济来源。

整个村落依山而建,背山面水。门前乌江河,人们最初便于水路交通,慢慢想乌江聚居,久而久之,渔塘村就在此形成,村落沿河而建,稍有带状形。在水资源方面渔塘村得天独厚。

渔塘龙灯起源于解放前民国时期,自古有局话叫“祥龙送福”,群村人都信仰,认为龙能带来吉祥、好运。为此该龙灯一直流传发展至今,每年新春之际都要举行龙灯表演。

渔塘村狮子灯也丝毫不逊色于龙灯,同样传承较好。还曾参加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赢得了世人的惊叫声,呐喊声,为世人叹已。

 


 

 

马家山

 

 

檬子树

点击可打开高清详图

     

     

旧庙遗址

     

 

     

 

马氏族谱。两个村的马氏家族都自认为属回族,但被登记成了苗族   点击可打开全集

点击可打开高清详图

     

     

唱花灯

古墓

     

 

附录摘抄:

传统建筑多为五柱四瓜木结构两层青瓦房,均不在一个平面上,形成立体的建筑空间,建筑多为栏杆式,房屋四周各开有一道门,上下两层用板梯联通封为天楼地枕,粮仓建在二楼,防潮,中间是堂屋,立有香火,供奉祖先牌位,中堂到各房间都开有尔门,老人居住在面对的左边第二间,外有会客室,有一小火坑,四周用石块挡土,如有客人来访并四周座下,围着火坑拉家常、摆摆龙门阵;面对的右边小屋,都是长子结婚后的新房,外间为会客室,左右两边各立有厢房,长子结婚后根据习俗会在同老人居住满一年后分家,另起炉灶,届时女方后家无论老幼前来吃第一顿新锅饭,意为烧锅底,锅灶一般都用黄筋条编成“U”字型,中间用和好的泥填充,一般家庭有两口锅灶,一口专门用作煮饭炒菜之用,另一口用来煮猪食。还有部分家庭装有三口锅,以备事务场中赶急之用。在修房造屋、和钉大门一定要请风水先生根据主人的生辰入字仔细推算后定下良辰吉日再破土动工,请亲戚朋友和近邻前来祝贺,特别是钉大门还要请三星(文曲星、财北星、老寿星)摆上米花之类的糕点与木匠对开门伏式,从午夜12点到风水先生选定的吉时才开财门,迎接三星(老寿星、文曲星、财百星)到堂屋中落座,大晏佳宾。

为此,全寨中的建筑基本一致,在建筑艺术与风格上,主要是师傅带徒弟方式,代代相传,扣田、起高之类无任何图纸,模型可供参考借鉴,一栋房屋的结构、用料、尺寸在何处打眼等一系列知识都在师傅的脑海中,正是这种传承方式,使得这一古老的建筑技艺相对稳定,也得以世代相传。大多数家庭在两边厢房后建有猪牛圈,柴房。马家山村马家山村的苗族寨子的选址、建筑等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是贵州省苗族风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全国苗文化的缩影,是研究苗文化和建筑的重要载体。

马家山镇马家山村苗族花灯以歌、舞、说、唱为特点;因起源于劳动中的愉悦和休闲的快乐,易记易学,男女老少搭配即可,深受人们喜爱,持之久远。花灯是其历史悠久,表现形式灵合独特不受场地限制,室内室外均可表演。苗族花灯主要表现形式,锣鼓灯、丝弦灯、说唱式、采茶灯、祭事性的花灯、扫刀、贺主人。该花灯融合了故事情节、风趣幽默、优美唱腔等于一体,也是贵州省苗族风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全国苗文化的缩影,是研究苗文化的重要载体。

 


杨波图文集——原野——思南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