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苗寨 大营村位于贵州省纳雍县龙场镇,是木梳苗族最大的聚居区,有700多户人家。村里有一个教堂,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村民信奉基督教。木梳苗族分布于相邻的四个县,大约有4万人左右。木梳苗族妇女头饰上有一对呈尖角的木梳,是有别于周边其他族群的重要特征。木梳苗族妇女擅长刺绣和蜡染,节庆或出门拜访都会穿着族群独有造型的非常精致的衣裙, 服从或维系族群文化认同。大营村民说西部苗语,大部分人也会汉语 ,年轻人大多数都会外出打工,孩子就留给老人照看,好在村里有小学,就学比很多村子方便多了。大营有一些稻田,最近被公司占用流转了,剩下的是坡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和土豆,收成微薄。 |
本次花山节由大营村和相邻的小营村的年轻人共同集资举办。小营村居住的有200多户小花苗族,所以花山节上有两种苗族出现。众多参加主办的年轻人准备了两三个月,集资,排练滚山珠(芦笙舞)、游方舞,迁徙舞,拜师学古歌,在这个过程中熟悉更多本族的文化资源,更充实了对族群文化的眷念和自信,及传承的使命感。传统的跳花是无孩户找寨老去指定的神山许愿,如愿生得孩子以后需还愿致谢,就做东邀请大家吃喝玩乐,现在转变为族群的文化遗产展示及狂欢活动,时间安排在春节,在外打工的也都要回到这里,能见到每一个故乡的亲戚朋友,维系天各一方逐渐稀疏的联系。
迎宾
苗族古歌歌师驾到,今天有很多年轻人唱颂的苗族古歌来自他的传授
喝了了这碗拦门酒
纪录片 视频如不能正常显示,请点击前往优酷观看
木梳苗族的传统装束。这种头饰梳妆比较复杂,现在只有重要场合才会穿戴
蜡染裙子和锦带,大部分还是手工制作。因为很费工夫,几乎都留作自用没有人出售,家里没有人能作的就只有去买印染的和机织的,穿来这里就不能像别人一样展示手艺了
小花苗族的盛装
一家三代
这里是尊长的位置,好像都是男的
土布斜襟礼服
小花苗族年轻人的传统头饰
小花苗族的披肩大部分都是刺绣的,这件是编织的
与众不同的披肩
悲壮的苗族迁徙舞作入场式
芦笙工匠罗永争,也是年轻人们的芦笙吹奏教练
笙笙不息,弥漫着祖先的呼唤
表现战乱和迁徙的苦难历程
两个重要的主办人,都是在读大学生
今天妇女穿便装的很少
领唱合唱 苗族古歌
古典的现代化舒展
后面是带有方言的苗文
口炫琴和芦笙游方舞,表现刺绣和芦笙是双方建立联系的主要元素
大概已婚的戴黑头饰
陶云飞做裙子的布料
纪录片 视频如不能正常显示,请点击前往优酷观看
陶云飞绣的披肩
杨光平做的衣裙
纹样里有长江黄河,记载苗族迁徙的路线。有代表狩猎时代的虎眼,代表畜牧时代的鸡眼,代表农耕时代的桦犁。
罗永争的芦笙作坊。他是一个优秀的芦笙师。近年来芦笙的需求增长很快,很多村都组织了滚山珠芦笙舞队,城里的一些餐厅也要有芦笙舞迎客,罗永争的芦笙供不应求。
讲述裙装上纹样的含义
从浙江回家过年的罗笑,给前来拜访的人展示媳妇出嫁时的裙装
芦笙工匠罗学朝
王书英的家
从上海回家过年的罗甜甜。做这个头饰大概要用30分钟
早期的取水方式,现在都有了相邻的家庭集资修建的自来水系统
旧裙装
杨光辉是个多面手,会制作蜡刀、萧、口炫琴,也是最优秀的芦笙舞者之一,他还有很多关于这个村庄的故事
杨光珍制作的蜡染装
老披肩,在白布上再用针堆绣
已有一百多年的麻布裙
纬线的连接方式
王少英的披肩
王少英已儿孙满堂,老两口还是独自居住
准备婚礼的宴席
新房
给牛做早餐,玉米糊和玉米壳。养牛很麻烦,随着耕田功能被小型农机取代,养牛的也越来越少了,农家肥也越来越少了
被公司流转的土地及新建的温棚,流转金为500元一年
传统建筑中有部分是这种木质结构,石片覆盖,另外更多的是土坯房和石头房,现在土坯房已被砖混结构取代,只是新建筑很少顾及外观形象,缺少文化元素
老教堂,已停止使用
出村赴宴
带一条裙子去赴宴,到了地方再穿上,以免路上弄脏了
姑娘的裙子就没有黑裙脚,结婚了就会加上
水管被冻住了,就到井里去取水
废弃的砌石建筑
这里是喀斯特地貌,有很多溶洞,这个洞10年前还有几十户人家在里面居住
赶场
更多图片
雪橇
做腊肉。杀一头猪准备过年,大部分都做成腊肉,可以吃大半年
罗大忠去背草
老人更喜欢得到全身照,能看到她做的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