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图文集——村 庄——乡村艺术家

丹寨县排调镇麻鸟、羊先、也改村传统手艺人


   艺术家名录:李丽娟 杨正英 吴永胶 李文培 李广芬 王定梅 姜阿钩 余荣春 李韦英 余世燕 杨昌芬 李金英 王方元 余贵舟  村庄  留言


手工艺品购买协助电话:13511978097。如果遇到部分年长的艺术家汉语不熟练,难以沟通,就请联系购买协作者。     

 李丽娟 电话:13767307019   杨正英  电话:18285593661

李丽娟和杨正英是母女。李丽娟不久才从江西打工回来,那是在上饶的一个影楼工作,她打算回来结婚成家,外面的男人不可靠,虚伪,这里穷,但是山水、人,都是熟悉并喜欢的。李丽娟的家 属于锦鸡苗族,她会做本族所有的服饰,织布、百褶裙、绣腰片。她们家从7公里以外的也要村搬来镇上,土地还在那里,需要耕种。今年遇上干旱,爸爸妈妈赶场结束以后还要去找水灌溉,否则水稻就要干死了,但找水是个非常困难和艰巨的事。

妈妈杨正英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服饰,主要在为女儿做嫁妆,她想准备的很丰盛,让女儿一辈子都用不完,也是为了能办个隆重的体面的婚礼,需要20条百褶裙、20张前片(围裙前绣片)、20条锦带,另外还要18担带穗的糯谷,糯谷也收集到一些了。杨正英很小就学会了做服饰,以前很穷,不仅吃野菜,还要上山采摘野棉花来纺线。赶场的时候,杨正英都要带些自己织的土布和百褶裙去卖,爸爸就摆摊推销他的木工工具。

爸爸是个受人尊敬的木匠,也是五金电工工匠,发明了很多小工具,所以自诩为发明家,他会做织布机,做金属构件,会修理电气,会摄像,家里的底层就是他的作坊。李丽娟说曾祖父有两个儿子,我爷爷的后代都是木匠,另一个的后代就都当了公职人员。

相关资料:

李丽娟,今年23岁,苗名“阿喔”,“小白菜”的意思。李丽娟非常好学,也很好强,她如果想做什么,就会主动的去学习,学习之后就一定要做好。

她的奶奶81岁 了,还能编织很精美的花带,妈妈也是绣花能手。她从小就愿意学和愿意 绣花,十一、二岁已会绣鞋面,现在十几天就可以做一条短裙的绣边花样。传统的绣品不仅仅是要求针线均匀缜密,还要求图案和色彩。绣片和织带全部是几何图案,图案每条都不一样,绣的图案要和谐,颜色搭配要美观,才算绣得好。她会做本民族所有的服饰,包括织布、百褶裙和绣腰片。

虽然李丽娟在外打工的时间比较多,但仍然不忘自己热爱的绣花。每年只回家一、两次,但是她仍然热爱着本民族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工作闲暇,她就绣上一些,在过年的时候,她把做好的绣片和花带都带回家给妈妈。

她每次回家都参加节日活动,节日活动上很喜欢跳舞。她说,如果能遇到合意的后生,就回家结婚,安心的在家绣花做衣服。她也打算开一家化妆品店,把打工影楼做化妆师学的东西用上,回来卖些化妆品给本地的姐妹们,也可以帮她们化出靓妆,让她们更漂亮。

杨正英,是李丽娟的母亲,她从十三岁学会绣花和织花带开始,就成为村里手艺好的女孩。她婆婆那一辈老人们只绣裙子后面的花带,现在多了前面短裙的裙边,绣的地方多,表现的空间更大。杨正英最擅长配色,她搭配的绣片颜色亮丽而灵动,图案活泼又协调。她家里有一只锦鸡头和几根尾巴毛,是她老公在山上捡到的。那锦 鸡的毛色很美丽,金黄的、鲜红的、橘黄的、黑色的羽毛交错在一起,杨正英自豪地说:“我的绣片色彩就要像锦鸡毛色那么美,甚至比它更美。”每到赶场的时候,她就会带着自己织的土布和做好的百褶裙去卖,渐渐的很多人知道她做得好, 会到家里来买,或者请她加工。天气好的日子里,一天可以加工两套裙子,因为染布后能很快晾干,这样颜色好看,否则天气阴湿布干得慢,颜色发黑会不好看。

女儿李丽娟也是能绣能织的好手,手艺可以赶上妈妈。儿子16岁, 外出打工两年,以开挖机为主。杨正英非常支持孩子们在外地打工,她认为现在虽然很想孩子们,但是他们在外面能学到技术,生活会更好。杨正英的孩子走得远,她自己却很少出门,最远只去过凯里和三都,所以这个秋天准备到贵阳参加花旗项目组织的手工艺品展览,希望把自己的绣品和裙子带给大家,让更多人了解锦鸡文化 。

百褶裙


采收糯稻的禾刀                              嫁妆柜

为女儿的婚礼准备的糯稻

父亲在摆拢锦鸡标本

锦鸡标本

李丽娟的针脚

奶奶

参加展会

     吴永胶   电话:18286575347    吴永胶来自远景村,她在镇上租下了一间门面,也是她的蜡染作坊,她和丈夫及一个5岁的儿子也住在这里,她还有一个女儿,都很大了,没有和他们一起居住。她的家就以作蜡染为生,每周除了排调的市集,还要带着产品去赶丹寨和雅灰的市集,剩下的时间就做蜡染。

    很早以前,她只是做自己及家人的衣服,因为图案及印染质量好,很多相亲都来买,她就逐渐丢掉了农活,专注画蜡,成了这个区域的最多产的蜡染艺术家。

还未脱蜡的被单

作坊,也是门面

还未脱蜡的床单

染池                                                  用豆浆浸泡后蒸煮,可以提高色牢度

   李文培  电话:15185656735

李文培10岁就跟母亲学织布、刺绣,嫁妆也主要是自己做的,结婚时带来了20片前绣片,21条锦带,25条百褶裙,25块裙后绣片,还有糯谷10多担。现在经常有人来家里看她的绣品,也会买一些。李文培有两个儿子,母亲家在也要村,哥哥和弟弟都读了书,她要做农活,没得读书。那时的女孩子都这样,学校里也都是男孩子。

李文培,苗名“阿唠”,“燕子”的意思。她今年28岁,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今年7岁读小学一年级,小儿子1岁零3个 月。她从十九岁开始断断续续在广东打工,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出生。由于长期在砖厂里做苦工,积劳成疾,在小儿子出生不到三个月时,她就病倒患了肾积水,不得 不回到丹寨县医院治疗。回来后,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外出打工,主要靠种菜到市场上去卖,和养的一匹马帮人驮货,挣点钱来维持生计。

李文培十岁就跟着母亲学织布和刺绣,也帮着妈妈做自己的嫁妆。因为绣花好,从五、六年前开始就有人到家里来看她的绣品,有的还被买走。后来外出打工时间增 多,绣片慢慢的卖得少了。但是打工时她也不忘挑一点花,两、三个月可以挑一条花带。她绣的图案都是几何图、抽象图,比如变型的蝴蝶、花、水波纹等。抽象图 案看不出表达了什么,打工的同事会问她绣的是什么,她都很乐意耐心地解释。

李文培的体质比较弱,不宜在外做重体力活,但在家务农又不能挣到足够的钱来抚养两个孩子。她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能绣花和织花带,这样或许能通过手工艺制作来养家糊口。

前绣片,要绣上两个月,售价600.

百褶裙,土布料,每条200元。婚礼时可以穿上层层叠叠的20多条。

锦带,要绣上半个月,每条卖350元

012  土布,每尺12元

李广芬

电话:187 9857 3048

    李广芬有3个孩子,丈夫就在附近村寨做泥水工。丈夫会做一种性能优异的炉灶,很节约柴火,是他到沿海打工学来的,很受这里的村民欢迎。李广芬出嫁时父母不支持,就没得嫁妆,后来又还给了她。8岁的大儿子年前腿摔伤,现在基本恢复,治疗花去了她所有的积蓄。她希望她的绣品有很多人来买,让她可以不停地绣。

 

 

 

 

 

 

 

 

 

 

 

 

003

王定梅

电话:15185630824

    王定梅有3个孩子,丈夫长期在外打工,每月能寄1000元回家。今年种了3亩田,请人犁田花了1700元,买农药化肥也用了一些。现在遇到干旱,不知秋后收成如何。早些时候王定梅也和丈夫一起外出打了十年工,存得2万元,本想开个饭店的,但遇姑妈辞世花去了1万,哥哥结婚花了4千,另两个亲人去世又花费了一些,就这么用完了,饭店没开成。在广东买了个摩托车也被姑父弄坏了。

   王定梅娘家在排规则村,有3个姐姐,一个哥哥。哥哥现在在当教师,姐姐没读过书,王定梅读到6年级。结婚时父母不同意,因为男方没有爷爷奶奶,“寡仔不好”,就没得嫁妆,去年才给她。嫁妆都是她和母亲共同制作的,有25条百褶裙,13张前绣片,15张后绣片,15条锦带。

 

 

 

 

 

 

 

 

001

002

003

和3个孩子

姜阿钩

电话:15286315465

     姜阿钩有两个孩子,女儿在读高中,姜阿钩开始为她准备嫁妆了,要做裙子23条,前绣片10张,锦带25条。姜阿钩和丈夫之前在贵阳的砖厂打工十多年,找的钱都花在老人的治疗上,没存下什么钱。

 

 

 

 

 

 

 

 

 

 

 

 

 

 

   余荣春

电话:152 8661 1746

    13岁开始学绣花,有点钱就去买线来绣。嫁妆都是自己绣的,有18条裙子,6张前绣片,10几条锦带。读书读到3年级,当时要7元钱的学费,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就没读了。就在家砍柴、打猪草,手上满是伤口。弟弟读了大学,在丹寨工作。

    余荣春有两个孩子,丈夫在广东打工已有10多年了,是做清洁工,自己也打了6年的工,和丈夫打工挣的钱用来修了房子。余荣春的愿望是孩子以后能生活得好些。

 

 

 

 

 

 

 

 

 

 

楼台

李韦英

电话:187 8872 1614

    李韦英的绣片都是给女儿做的,要给女儿准备10张绣片,10条锦带,25条裙子。女儿够了还要给媳妇做。

 

 

 

 

 

 

 

 

 

 

 

 

  余世燕 电话:18785543919  杨昌芬 电话:15186795368  余世燕和杨昌芬是婆媳。余世燕的嫁妆非常丰富,都是自己做的,有裙子51条,绣片15张,锦带18条,衣服42件。杨昌芬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鸡舞传承人,是也改村锦鸡舞队的主持人。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自己的嫁妆,18担糯谷

嫁妆,都是很多年来自己和妈妈做了

两个多月的孩子

李金英  王方元    电话:13985846491

李金英是羊先村锦鸡舞会场的灵魂,她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鸡舞传承人证书。她同时也是优秀的民族服饰手工艺人,她做的绣片和百褶裙很受青睐,有几个歌舞团都用她做的裙子。

李金英的丈夫王方元是个优秀的芦笙工匠,是丹寨仅存的几个芦笙制作工匠之一。他们有3个孩子,小儿子刚完成中学学业,王方元希望儿子以后可以接替他来做芦笙,他认为这是家族的责任和荣耀,也是一项良好的生活技能。

李金英,1965年生,丹寨县排调镇羊先村人。从2002年开始,她在家为当地年轻人传授跳锦鸡舞技艺,还制作锦鸡舞服饰。多年来她将自己掌握的技艺无私奉献,耐心传教给他人,深受当地群众的赞扬。

金英的妈妈在原村子里无论跳舞,还是做衣服都是最出色的。李金英从七、八岁开始向妈妈学习,逐渐也成为村中非常优秀的女孩。从1995年开始,已经有人上门来买她做的裙子。她绣花从来不用画图,绣的图案都在手上,色彩都在心里。由于没有太多时间绣花,不仅要照顾家人的日常生活,还要抽空教年轻的女孩们跳舞和做衣服,她绣一条短裙的绣边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衣服通常是买布来做,而裙子的布是李金英自己纺织,一天能织一米长。李金英非常热爱自己民族的传统,她说:“我们苗族的东西都要传下去,女孩子都要学会刺绣做衣服做裙子和花带,要学会跳锦鸡舞;男孩子都要学会吹芦笙跳芦笙舞,有喜欢的要学会做芦笙。不能忘掉。我自己要把家里的活儿做好,还要教好学生。如果能有点钱给学生,或者能提供学生吃住,学生就可以少出去打工,也可以学得更好。”

李金英希望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能支持她定期举办锦鸡舞跳舞比赛,并且一直支持组织年轻人开展刺绣做衣服的学习,学习之后也能定期举办比赛,这样可以促进锦鸡文化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

女儿最近几天回到娘家,她希望有个好工作,外出打工。围裙,是锦鸡苗每个妇女必备的服饰

围裙前绣片

与本村姐妹交流手工艺

芦笙作坊

她家房子的修建活动持续了很多年,今年请来一个木工师傅,准备完成最后的修建。

都是不用铁钉的

百褶裙模具

参加展会

修路

 余贵舟   电话:139 8584 7308

余贵舟居住在麻鸟村,是个优秀的芦笙乐手及芦笙制作手艺人,也是麻鸟村锦鸡舞芦笙队的领头人,他因此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鸡舞传承人的证书。他的芦笙工艺运用了独有的技术,声韵优异,除了方圆数十里的村庄,顾客中还有很多是歌舞团,最远的销到了新疆。以前这里有很多做芦笙的,但原料竹子越来越难找,又有了打工的机会,没有技术优势的就放弃了。一套常规芦笙有四把,大小不一,余贵舟一月可以做一套,能卖4000元,在当地也是高收入家庭。余下的钱都给了两个已出嫁的女儿,比如给她们建房子。最近妻子患上了腹部血管瘤,到贵阳住院一个多月,又花光了他家所有的积蓄。问他如果钱足够了还要做芦笙不,他说只要有人要就会做,那不仅是他的艺术作品,还是这方土地的神圣的音响和舞蹈,是族群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资料:

余贵舟,1965年出生,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鸡舞传承人,芦笙乐手和芦笙制作手艺人和麻鸟村锦鸡舞芦笙队的领头人。

余贵舟从小看父亲做芦笙,默默地学习,细细地琢磨。十四、五岁时就热爱吹芦笙,到十七、八岁,二十岁就能编排芦笙舞、锦鸡舞,并已经能独立做芦笙。至今,他仍保留着一支三十年前自己做的低音长芦笙。他吹奏起音色浑厚的芦笙,教大家吹芦笙和跳舞。

过去村里竹子多,做芦笙的人家较多。如今,竹子越来越少,年轻人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能做芦笙的只剩一、两户人家。一套芦笙有十支,要做一个多月,余贵舟每年能做四、五套。销售芦笙的收入是他的家庭主要收入。他很愿意教徒弟,但是来学做芦笙的年轻人很少。学做芦笙很难,从开始学习到独立制作至少要十年的时间。目前,只有三个年轻人跟他学习制作芦笙。余贵舟闲暇时研究着怎么创新芦笙制作,也注重芦笙舞步和锦鸡舞步和现代文化的结合。他希望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能向世人传播芦笙文化和锦鸡文化,有更多人来关注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学习。

调直

簧片都是自己锻造的

来自100多公里外的竹子,要节长,壁薄

和外孙

女儿参加村里组织的旅游接待

余贵舟的妻子

芦笙队

门外

也改村

来自袋鼠国的援助


羊先村


麻鸟村

26.137409, 107.920954

 


杨波图文集——村 庄——乡村艺术家——丹寨县排调镇乡村艺术家